期刊简介

本刊创办于1982年,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教育科学研究刊物。本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集导向性、学术性、研究性、应用性于一体,全方位服务于中医药教育事业。其读者对象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等中医药学校,中医药函大、夜大、社会力量办学的师生和自学中医者;以及进行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各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和准备参加中医药自学考试人员。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教育部

主办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中医教育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82-44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003-305X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2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评比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医教育杂志
  • 杂志名称:中医教育杂志
  • 主管单位: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82-449
  • 国内刊号:1003-305X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期刊荣誉: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评比三等奖
  • 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中医教育杂志介绍

本刊创办于1982年,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教育科学研究刊物。本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集导向性、学术性、研究性、应用性于一体,全方位服务于中医药教育事业。其读者对象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等中医药学校,中医药函大、夜大、社会力量办学的师生和自学中医者;以及进行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各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和准备参加中医药自学考试人员。

本刊栏目设置
校长论坛、教育研究、医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教学园地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评比三等奖
中医教育杂志投稿须知

中医教育杂志社征稿要求

  1 文题 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要能概括文章的主旨,一般不超过20个字,最好不用标点符号和副标题。

  2 署名 按顺序写清楚每位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及所在地邮政编码并在文末附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学位、职称,是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联系电话, email地址。

  3 摘要 论文超过3000字者,需写中文摘要200字左右(尽量提供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应叙述完整、清楚、简明,尽量用短句子并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注意删繁从简,第一句避免与题目重复。

  4 关键词 论文均须标注3~8个中文关键词(尽量提供英文关键词)。

  5 中图分类号 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执行,也可不做标注。

  6 文章内容 文章立题要有新意,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稿件须加盖单位公章。资料要真实可信,经得起重复验证。如系各级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文章,请标注课题名称和编号。论文课题如若获奖请及时反馈我刊。来稿要求文字准确、通顺、精炼,重点突出,层次分开,但不宜过细,只需1,1.1,1.1.1三层。名词术语规范,标点符号正确。

  7 图表 图表要精选,应有自明性。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及文字表述重复。建议采用三线表。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和表。

  8 计量单位 严格执行GB3100~3102-93规定的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和书写规则。量的符号一般为单个拉丁或西腊字母,并一律采用斜体。

  9 参考文献 按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只著录最必要、最新、公开发表的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内部文件和资料、二次文献不宜作参考文献引用。不论引自期刊或书籍,作 者超过3位时须列出前3位作者姓名,每位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后加“,等”。文内于引用处按顺序在右上角注明,文后对应列出其出处。参考文献例:引用文献序号 作者名.文章名.出处,出版年,卷次(期次):引用起止页码。


期刊引用
中医教育杂志影响因子
中医教育杂志发文量
中医教育杂志总被引频次
中医教育杂志往期文章
  • 中国中医科学院近年继续教育项目开展情况分析

    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各下属单位近年开展的国家级、院级继续教育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Microsoft2007excel和GraphPadPrismVersion4对数据进行统计.近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国家级、院级继续教育项目共计1101项,医疗机构是主办项目多的单位,项目涵盖学科广泛,中医临床类和基础类项目居多.研究结果显示各单位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继续教育项目,突出中医药特色,从培训目标、制定政策、提高......

    作者:毛超一;马堃 刊期: 2016- 01

  • 香港中医教育现状与展望

    中医中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成功与困难并存.香港的中医教育,特别是高等中医教育,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中医专业地位的合法化,正在迅速发展前进.......

    作者:林立佳;苏晶 刊期: 2002- 04

  • 中医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在国外,学校归属感已经引起学者的注意,并将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国内对此的研究刚刚展开.以北京某中医高校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学校归属感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考察了其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没有男女、是否独生子女、城乡差异,一年级高于其他年级.心理健康水平女生、独生子女、城镇......

    作者:杜渐;杨秋莉;杜丽红;杨邻;张杰;孔军辉 刊期: 2012- 04

  • 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推拿手法“学案”设计的探讨和实践

    “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推拿手法的课堂授课对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要求很高,需要做好“学案”设计。从“学案”设计的意义、设计思路和框架内容等方面对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推拿手法“学案”设计进行探讨,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推拿学课程推拿手法“学案”导学模式的初步......

    作者:李忠正;付均如;翟伟;王红 刊期: 2016- 05

  • 临床教学医院的医学伦理问题刍议

    伦理学是人们用来改造和培养自身道德品质的一门`科学.医学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伦理学的一般原理、原则为基础,以医学科学和临床医疗过程为具体内容,以实现进步的道德义务为目的.教学医院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场所,它肩负着医、教、研三个任务,医学生不仅要在这里学会诊治疾病的技能,还应在这里培养出良好的医德,故教学医院的风气以及老师、护士、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质如何,都会对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正在逐渐形......

    作者:邓高丕;曹利平 刊期: 2001- 06

  • 中医骨伤方向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了适应新时期医学教育的特点,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化骨伤科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参照外院经验,经过调研与摸索,制定了临床技能培养规划,编写了能考核的指标体系.对基本操作技术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并在临床教学中加以实践.通过教学手段的改进、带教队伍的遴选、加强教学管理和监督、开展带教教师的评价、开展教学示范查房、学生多参与临床、严格临床......

    作者:朱光宇;陈朝晖;陈映辉;王舜;张健宝;李俊海;王庆普;黄沪;吴剑锋 刊期: 2013- 06

  • 中试情境下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目前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业化生产脱离的现状,探讨在中试情境下的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完善考核方式等途径,对中试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更早地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有效达到中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作者:王志;沈岚;魏莉;冯年平 刊期: 2016- 06

  • 美国医学院医德教育模式对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启示*--以哈佛大学医学院为例

    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可以为我国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带来启示。主要从医德及医学伦理教育环境、理念以及实施等方面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德及医学伦理教育机制特点。注重人文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理论结合实践、加强师资和完善评价体系是我国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可以向其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

    作者:赵霞;艾路;张晓枚;陈宁;王曦# 刊期: 2015- 04

  • 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师承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自扁鹊以来历代中医名家,无不以师授徒承的方式形成了各种中医学术流派。但随着近代西方医学的渗透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学院教育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教育模式。尽管如此,师承教育至今仍然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东直门医院儿科在重视学术传承的同时,探索创新与改革师承教育模式,以期对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作者:王瑞萍;冯海音;唐坤泉;滕占庆 刊期: 2015- 05

  • 中医口腔学的教学特色与创新模式

    中医口腔学作为中医专业一门临床课程,是一门汇通中西医口腔知识,同时充分展现中医特色,突出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学科.1中医口腔学的发展中医口腔学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关于口腔疾病的文字记载.......

    作者:岑锴;李佳瑜 刊期: 2008- 05